1. 首页 > 诗词

描写范仲淹

描写范仲淹

描写范仲淹的诗句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bai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关于范仲淹

范仲淹的后代是谁现在的哦。。现任 急
  ..............去年4月17日,本报曾在11版刊登过一篇名为《一代名臣范仲淹生于正定》的报道。今年3月26日,范仲淹嫡传35世孙、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秘书长范祥科携儿子、儿媳再次来到正定县高平村寻根认祖,并进一步证实:范仲淹生于正定县高平村,其母谢氏亦为高平村人,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发生在正定大佛寺里……这使范仲淹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范仲淹35代嫡孙其人其事
  范祥科,原籍我省南宫市宋都水村,1952年生,曾当过兵,转业后到唐海县工作。2002年提前退休后,奔走各地从事范仲淹思想研究及范氏宗亲活动,任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副秘书长。范祥科说:“农历二月十九,是范仲淹母亲谢氏夫人(谢观音)1045年诞辰。谢观音是在高平村出生的,26岁时在高平村生下了范仲淹,并将其抚育成千古名臣,堪称一位伟大的母亲。”
  范祥科向村民和笔者介绍了与范仲淹的嫡传关系:“我们这一支是范仲淹长子范纯佑的嫡传。范仲淹第九世孙范国兴曾任平江府团练副使,随文天祥抗元。文天祥被害后,范国兴率部护尸南归,途经河北南宫时,突患重病,只得就地医治。后几经周折,范国兴举家定居在南宫市宋都水村,务农为生,至今已历724年。我现在是范氏的第35代嫡孙。”
  高平村里话“高平”
  范祥科整理了大批关于正定的资料,包括范仲淹的生平、其父范墉的生平、其母谢氏的生平等资料。
  范祥科向我们介绍了高平村与范仲淹的关系,他称,范仲淹的许多文章的落款经常用到“高平”的字样;同僚也常称范仲淹为“高平”、“高平公”;范仲淹的学生又自称“高平门下”;范仲淹的后代称“高平堂”、“高平世泽”、“高平家风”等等,可以说范仲淹与“高平”有着很多渊源。范祥科认为,此“高平”就是正定县曲阳桥乡的高平村。
  据范祥科考证,与范家有关的以“高平”命名的地方历史上曾有七处:宁夏固原县,史称“高平郡”,是范姓祖籍;山西高平市是范仲淹续妻曹氏家乡;山东昌邑县,西晋时曾称“高平郡”,范姓祖先曾避难于此;山东邹平县,古称“高平县”,范仲淹继父朱文翰曾在这里为官;江苏苏州市“高平里”,是范仲淹父亲范墉出生地;河北正定曲阳桥乡高平村是范仲淹母子出生地;河南伊川县“高平陵”,是范仲淹母子墓地。但经逐一排查、考证,范祥科认为,以上七处以“高平”命名地,不是与范仲淹无太大关系,就是其伤心之处,只有正定高平村曾留有这样的史料:范仲淹曾致信调任真定府为官的好友韩琦:“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他自报家门并表达了对自己出生地的怀念之情,可见在范仲淹心目中的占有一定地位的“高平”就是——— 范仲淹母子共同出生地、范仲淹父母结婚地——— 河北正定高平村。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发生在哪里?
  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典故广为人知,但是这个典故究竟发生在哪里?历来就有争论,一说是在河南,另一说是在山东。范祥科认为,“这一典故应该发生在正定大佛寺。”
  范祥科称,在他们这支范氏后裔中广为流传着一种说法。在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范仲淹父亲范墉曾率成德军3000名士兵对正定城内大佛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及大悲阁进行修缮(20年前宋太祖修建)。当年七月十五日,范墉将怀孕的谢氏夫人接来跪在观音菩萨像前问卜。墉问:“夫人腹中是儿是女?”佛(主持)答:“奇儿一位做高官。”墉问:“高官可否到宰相?”佛答:“否。”墉问:“不能为相治国,做个良医为民疗痛?”佛答:“还是当官保朝吧。”并送两句话:“修观音菩萨阁观音菩萨送子,生在娘生之处;建摩尼殿,释迦牟尼收儿,死在爹死之所。”
  而且有关历史资料亦证明和应验了以上的那个传说。范仲淹正是于公元989年在大佛寺维修观音菩萨阁时生在高平村,与母亲谢氏夫人生于同一村。公元1052年,大佛寺建摩尼殿时范仲淹死于徐州,与父亲死在一地。
  正定县“文庙”里正在筹建“范仲淹纪念馆”,范祥科参观后表示,“范仲淹的‘忧乐观’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我们有义务用其思想教育后人。”

作文 怎么描写范仲淹的外貌?

多少字作文 要求就描写外貌?古人就只有参考古人滴描述了 又没见过 度娘

形容范仲淹的诗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 范仲淹《江上渔者》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形容范仲淹的成语

【成语】: 断齑画粥
【拼音】: duàn jī huà zhōu
【解释】: 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出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故事】: 北宋时期,范仲淹小时家贫,他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经过苦读终于被录取为官员,他的至理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文由经典诗词网发布,不代表经典诗词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jdsolar.net/shici/1050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暂无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