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采桑子欧阳修 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角色
此词描绘颍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词即景抒情,词风清疏峻洁,意境清淡平和,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欧阳修没有直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可见已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但这时的西湖,作者却觉得“好”。好就好在“花坞苹汀”。在残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种在花池里的花,长在水边或小洲上的苹草,无一字道及情,但情却寓于景中了。“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 “无风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野岸无人舟自横”,这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改“渡”为 “岸”,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因此这“无人”而“自横”的“舟”,就更衬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采桑子欧阳修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这是其中的一首上片,描述作者泛舟西湖,水波荡漾,芳草凄凄,长堤远横,笙歌飘散的场景。一派田园水乡,悠然自得之意。
采桑子上阙中,作者从那些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画
【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
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作者通过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廖廖数笔,就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译文】
十年前,酒席宴上我是客,春风得意前途顺畅. 如今好友相继离世,忧愁疾患倍觉凄凉,回想往事,倍觉光阴飞逝.
如今鬓发虽已渐白,然初心不改,席上仍旧把酒饮乐.耳边传来旧时歌曲,再次倾听,好像还是当年醉里听过的一样.
【赏析】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在《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佑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 “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 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在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
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作者通过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双燕归来”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词的上片,轻舟短棹,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以下数句展开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不仅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跟绵长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远的画面;而且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都会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这些乐曲处处随着词人的船,仿佛是为着词人而歌唱.廖廖数笔,就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下片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此句与王维笔下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鸣声”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译文】
十年前,酒席宴上我是客,春风得意前途顺畅. 如今好友相继离世,忧愁疾患倍觉凄凉,回想往事,倍觉光阴飞逝.
如今鬓发虽已渐白,然初心不改,席上仍旧把酒饮乐.耳边传来旧时歌曲,再次倾听,好像还是当年醉里听过的一样.
【赏析】
此词是作者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词中以慷慨悲壮的感情发身世之慨,读来沉郁顿挫,荡气回肠,极一唱三叹之致,在《六一词》中属豪放一路.全词以情语胜,写情疏隽深婉,自然真切.
此词开头是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后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特别是仁宗嘉佑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 “月白风清”四字概括.“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石的弹劾.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 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在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在;但此词着一“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在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在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本文由经典诗词网发布,不代表经典诗词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jdsolar.net/shici/15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