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诗词

描写什么用通感

描写什么用通感

景物怎么描写,怎么利用自己的通感和联想

田田的叶子淡淡的云弯弯的杨柳亭亭的舞女和谐的旋律渺茫的歌声袅娜地开着密密地挨着追问还有呢回答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些白花,[有的婀娜的开着,有的羞涩地打着花朵];(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3、作者写叶,写流水,写叶时侧重于静态,而“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形象比喻则化静为动;后面写景侧重于动态,风动叶子是以动写静,“密密挨着”、“凝碧波痕”是化静为动,流水使叶“更见风致”,是以动衬静。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以静写动,动静结合,一定会使景物描写生动、活泼,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美感。4、喜欢写作特色:1,情感的场景,场景。本文的风景,抒情组合是唯一的。 2,从各种角度,许多加强的对象,形象,生动,诗意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具体的描述。

通感写法有什么好处?

同题,这里是把嗅觉当成视觉,好处是什么?
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其中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初读第四句,笔者马上想到了俄罗斯民歌《喀秋莎》中的一句歌词“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因为它们都非常巧妙地运用了“通感”这一奇特的表现手法,分别以“桃花”、“春光”为意象描写音乐,象征了笙声或歌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郎士元诗中的那个“疑”字,更能给人以缥缈的感受,不愧为神来之笔。
“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其在古诗词意境的营造上作用甚大。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典型的例子。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盛赞其“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认为因用了一个“闹”字而充分表现出了春天的境界。
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出现了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不仅说明“通感”是外在感觉器官的相互转移,也能说明外在的感觉决定于内在的审美心理感应。又如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中“晨钟云外湿”一句,说的是由于天气阴湿,传到云表的钟声瓮声瓮气,不仅听起来不那么清脆、响亮,而且有些潮湿(视觉)或湿润(触觉)的感觉。钟声本是诉诸听觉的,因杜甫在具体的天气阴湿的环境中来感受,钟声就从听觉通向视觉甚至触觉,这就写出了对于钟声的独特感受,避免了一般化。
“通感”也有以形状声的感觉转换。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两句唱词:“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其中“燕语”、“莺歌”都诉诸听觉,而“剪”是器物,“圆”用于形状,都属视觉范围,怎么“燕语”会像“剪”,“莺歌”会成为“圆”呢?原来人们可以从“剪”的形状上得出锐利、轻快的联想,从“圆”的形态上获得珠圆玉润的启示。可见,“通感”艺术要在感觉转换中才能完成。读者如果不能产生联想,甲感觉与乙感觉沟通不了,便不能完成转换的目的,也就体会不到“通感”的妙处了。
“通感”还有以色写声的,如清代诗人严遂成《满城道中》中的“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声”明明是听觉,“绿”属视觉,怎么“声”会变绿呢?因为风拂柳絮,婆娑有声,柳丝飘动,宛若一道绿帘散开,从这绿丛里发出的声音也似乎染了绿色。“绿”在这里,既点染了色美,同时又作了轻巧宜人的声美的同义语。
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通感”也不乏其例。
《荷塘月色》中有两例。第一例是用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本是通过嗅觉得到的“清香”比喻成“歌声”,而“歌声”是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便使迷人的境界增添了无限的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第二处是用来描写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巧妙地将光和影、明与暗的组合比喻成和谐的音乐,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将月下荷塘的和谐之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淡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阿房宫赋》中一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此例前边将属于听觉范围的声响(歌声)与属于视觉范围的春光、属于触觉范围的和暖互相沟通;后边则将属于视觉范围的舞姿与属于触觉范围的凄冷互相沟通,形象地写出了阿房宫内的歌舞之盛。
《祝福》中的“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将听觉对象的“音响”与具有视觉形象的“浓云”沟通,更突出了音响的繁密和强烈。
文章来源:《高中生》杂志

用通感的手法写一段话

用通感的手法写一个场面,或演员的表演,200字左右,里面要有几通感的话,不要抄袭的
钱钟书先生在《通感》里引了《乐记》里的一段话:“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大意说:歌声向上高亢有力、向下如坠石沉重、转折时似折回的雄鹰、停止时如稳立的枯树、变化回旋有一定规矩、接连不断如一串明珠。又引了孔颖达《乐记"正义》来说明:“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还证明了:其实通感是文艺学上的称呼,是五官互相挪移;在佛学上却叫‘诸根互用’,诸根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中国佛学早已有记载。人们常说“听其声而知其人”、“字如其人”,以及“观其貌而知其人”,这些都可用通感解释。通感引起联想,联想制造通感。

用通感的手法写两个句子

1.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2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3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4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5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6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7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
8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9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10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祝您步步高升

运用通感描写美景300-500字

运用通感描写美景300-500字
走在校道上,徐徐飘来的秋风略带点冬天的味道.郁郁葱葱的的树木渐渐也开始感染了秋气息,淡淡的黄色似乎能让嗅到秋的萧瑟.
学校的风景真的很独特,难怪专家都说这里的负离子很多!三面环山,拥有四个湖,让我们远离了凡尘浊世的纷扰.呼吸着山里的空气,夹杂着淡淡的湖水和泥土的气息.漫不经心地在湖边看看这一片属于郊区的宁静,张开双手拥抱属于校园的这一片绿,这是花钱都买不到的一份心境.
有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常常追着幸福跑,却不知道其实我们被幸福包围着.偶尔停下急速的脚步,在自然中放空自己,或许能找到最初我们最初的模样.
湖面开始反射着阳光.平静的湖面伴着风,开始显得波光粼粼;温和的阳光在这个秋末冬初的季节带来了丝丝温暖.
闭上眼睛,享受这样的美景和属于我一个的幸福!

本文由经典诗词网发布,不代表经典诗词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jdsolar.net/shici/212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暂无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